第三书包网 > 都市小说 > 皇兄何故造反? > 章节目录 第一百一十六章:杀气腾腾
    实话实说,朱祁钰有点头疼。

    有了前世的殷鉴在前,他并不想再让于谦一肩挑那么多的事情。

    力挽天倾之功听起来好听,但是实际上对于臣下来说,并不是好事。

    如今的朝中,资历深地位高的大臣不多,但是也是有的。

    吏部尚书王直,礼部尚书胡濙,哪个不是数朝老臣。

    面对这种情况,他们个个都不出头,偏把一个刚刚从侍郎提拔上来的于谦推出来,真的是他们能力不足吗?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害怕指挥失当,清名尽毁,另一方面,只怕也有担心功高震主的成分。

    前世的时候,朱祁钰之所以如此信重于谦。

    除了因为对他的人品能力信任之外,其实也有几分不得已。

    毕竟当时的情况,京师群臣惶惶然无措,只有于谦一个人站了出来,力主死战,带头倡议另立新君。

    之后他提督京师内外防务,改团营,定边策,一纸令谕,各地守将无论官职大小,无有不从。

    硬生生凭着京师内不到十万的老弱官军,击退了也先的大军,保下了京师。

    这份功劳天下皆知,若不重用,是怎么都说不过去的。

    所谓烈火烹油,鲜花着锦。

    功劳太甚,并非是什么好事。

    所以南宫复辟之后,朱祁镇要杀人,头一个选的就是于谦。

    不因为别的,就因为他太出头了,不杀他,朱祁镇根本坐不稳龙椅。

    反倒是一直默默无闻的王直等人,安安稳稳的风光致仕。

    身在朝局,明哲保身,才是安稳之道。

    当然,朱祁钰心里明白,于谦并非不知道自己的处境。

    以他的智谋,站出来主持大局的时候,就定然能够意识到未来可能遇到的局面。

    即便没有南宫复辟杀他,他也有很大可能难得善终,毕竟自古以来,功高者震主。

    但是话说回来,他这种人,心存一念,生死不避,即便知道,也依然会站出来。

    而这一世,朱祁钰为了打赢北京保卫战,依旧启用了于谦,但是他却不想让于谦太出风头。

    只不过……

    这帮勋戚也太不,内迁的好处有很多。

    首先,大明边境附近,有不少地方水草丰美,对于游牧而居的他们来说,是很好的草场。

    其次,虽然大明一直没有开放互市,但是依然有不少商人铤而走险,愿意越过边境交易,只不过要横跨数百里的边境,大明官军又会不定期的巡逻,所以他们往往不会太深入。

    将部族搬迁到边境附近,暗中交易也方便的多。

    除此之外,每逢秋冬时节,或是部族在相互交战当中失利,资源短缺的情况下,这些部族也会组织起族内的青壮,偷偷越过边境,到大明的村镇当中劫掠。

    出于大明和瓦剌尚处于和平期,这种小规模的劫掠,双方都是默认不管的。

    当然,这个不管是双向的,即大明不会因为被劫掠而去找瓦剌理论,但是如果在劫掠是遇到了巡逻的官军,被当场打杀,或者是被当地百姓组织的民兵当场打死,瓦剌也自己认栽。

    长久下来,大明的边境线上,其实有不少的瓦剌小部族在繁衍生息。

    老侯爷的意思很简单,他们劫大明的,大明就劫他们的,不仅要劫,而且要连他们部族都直接灭掉,狠狠的给瓦剌一个教训。

    当然,这种做法,和圣人理念是违背的,所以立刻就有大臣站出来反对。

    “陈侯此言差矣,我大明礼仪之邦,岂能与虏贼行径一般无二?”

    说话的是内阁大臣陈循,他出身翰林院,对于这种事情十分敏感,

    面对陈循的质问,陈老侯爷倒是淡定的很,道。

    “这话你不妨跟边境常年被劫掠的百姓去说,这个法子并非本侯所创,官军早已有之。”

    “何况我大明如今也瓦剌是敌对状态,两军交战,自然是什么法子有用,就用什么法子,礼法大义用不到战场上!”

    这话倒是不假,大明到如今还没有完全褪去骁勇之气。

    边关的百姓民壮,受了劫掠之后,只要抓到活口,就会逼问出该部族的所在之地,趁夜摸过去,同样打砸烧掠一番。

    不只是百姓,很多边将也常常带着手下的官军脱掉军服去干这种事。

    只不过最多是掠些东西,没有摆到明面上,也没有老侯爷说的这么狠罢了。

    然而这头按下,另一头又浮起。

    左都御史陈镒上前道。

    “陈侯所言,固然有几分道理,我各隘口若合并守备,则原本的防御网络必然出现漏洞。”

    “何况如今局势殆危,我大明并不占优势,哪怕最终要开战,但只要能晚一日开战,我等准备便能充裕一分。”

    “贸然行此险事,劫掠部族,若激怒也先,一则有损我礼仪之邦气度,二则,若也先因此而即刻举兵,对我大明亦非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