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书包网 > 穿越小说 > 节度江山 > 第一章 帝路何由见
    气骤冷,北风劲吹,连绵的秋雨洒落下来,大街上的人们都缩着脖子,顶着风雨前校如今的燕京城,到处都是三四五层的砖石建筑,取代了从前的木制房屋。因为城外新建的煤气厂,城中的路灯也渐渐都改造为煤气灯,通宵达旦,照亮着大街道。

    燕京的织造业如今已经极为兴旺,大各处官办民办工坊,计有四万多男女织工。而城外的矿场也已经在广泛使用以马力或水力驱动的抽水机,高大的竖炉令钢铁产量突飞猛进。都里城船厂一年可造船近千艘,大大的来往商船组成的商队来往通行,海上贸易以令人瞠目的速度迅速增长着。印刷技术已经从木活字改进到铅活字,各种廉价的书籍在百货店和书坊之中广为售卖。与此相伴的,是各坊都建造起的官办学,四时传出的朗朗读书声。

    户部钱庄已经更名为户部银行,与万蚨钱庄到处开设分号,抢夺地盘。霍启明接着又以中书省名义向议政院提出,官府预备再创办两家钱庄,分别为通商银行和实业银行,同样采用官商合办。消息传出,燕、营两地,再次震动,就连晋阳方面也被惊动,连忙遣出商团赴京,详议此事。

    不过短短四年光阴,所有的人都察觉到,自己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那些从新复之地赶来燕京生活、读书或者办事的官员、士子和商人们,恍惚间都会觉得自己似乎是来到一个截然不同的全新之地。虽然也有人酸溜溜地议论道,京城之中的这些新楼房,其实甚为丑陋,远远不及此前的庭院建筑风雅有趣。但是大多数人还是切身觉得,在这样的城市居住生活,很是惬意。

    也有人慨然道:“假以时日,故园亦当如此!”

    燕京的城市新貌并没有给刘清廓带来多少震撼之感,因为都里城在这几年之中的变化也同样是日新月异。曾经是一座城的都里如今虽然规模依旧远远不及燕京,其繁华舒适之处,却是不遑多让。

    然而从火器厂返回西海池的刘清廓依然满脸震惊之色,他心询问霍启明:“沈阳之火器厂,也能造炮么?”

    “暂时还不能,不过也不用等多久,也就一两年工夫罢。”霍启明道,“新船图样,咱们可以一道参详,还有此前的战舰,也要加以改造。”

    “是,不过卑职还有一个念头。”刘清廓思忖道,“卑职打算回都里城之后,在那边创办一所水师学堂。”

    霍启明有些惊讶:“咱们想到一处去了。如今的确是到了办水师学堂的时候了,不过,你还是先留在燕京。办学之事,可以先交与施怀义,如何?”

    刘清廓有些意外:“不知参政还有什么吩咐?”

    “和贫道一块绘制新船图样,还有就是讲武堂授课。”霍启明笑嘻嘻,“此外,还要请刘统领与贫道一块想一想,给水师另外制作新式袍服。”

    “是,卑职明白了。”

    于是刘清廓便留在了燕京城,暂时以战训司参军的名义兼领讲武堂教授。于是当粟清海从晋阳返回燕京枢密院之时,便惊奇地瞧见一个身穿深绀青色军袍的二品制将军,正与霍启明议论得十分热烈。

    “粟将军回京了,”霍启明瞅着他笑道,“这位是都里城水师刘统领。”

    “久闻大名!”粟清海连忙抱拳。

    “不敢,粟将军在沈阳之时,无缘得见,今日相聚,实是相见恨晚。”刘清廓也瞅着形貌黑瘦的粟清海,抱拳回礼道。

    “都坐下罢。”霍启明瞅着粟清海身后的军士背着一个书箱,“粟将军带了不少书回京么。”

    “都是些手稿,”粟清海恭敬回话道,“陕晋作战,规模甚大,卑职便将各次战役之经过都整理成册,还有卑职的一些心得,以备战训司加以研讨。”

    “很是不错,我和都帅要先睹为快,”霍启明很是满意,“回头再教参谋们分头瞧瞧,各自誊抄。”

    “是,只是卑职方才在节堂并不曾见着都帅。”

    “出了一桩事情,是以都帅往政事堂去了。”霍启明面上笑容消失了,他瞧瞧屋子里那座崭新的座钟,起身道,“贫道也该过去了。”

    唆使何占海占据燕京的侍御史刘冀在狱中自尽身亡,接着另一名侍御史宣万纪自请出京往关内道任事,以分察百僚,巡视府县。

    这两件事连在一起,难免京城之中议论纷纷。郭继恩虽然心中不快,也不得不往政事堂与苏崇远、宋鼎臣、王行严等商议之。

    “关内道正欲设巡查使,这位宣御史既然自请,咱们可以加检校巡查使之衔,暂不置属员。”宋鼎臣道,“先令其往关中按察之。”

    “宋相有所不知,其人人品卑污,宪使之职,何等紧要,岂可轻与之。”郭继恩摇头道,“依旧教其留在台院便是,咱们当另择人选往赴关郑”

    “闻宣某与那死在狱中的刘冀乃为挚友。”王行严神情严肃,“刘御史于狱中自尽,究竟是有何内情?大理寺至今含糊,可有书札禀报都帅?”

    “大理寺又不归我枢密院管辖,”郭继恩皱眉道,“廷尉便有奏报,也是呈送政事堂给几位相国,如何我会先得知?”

    “检校大理寺卿方应平,乃是燕京旧人,既得都帅信重,想必紧要之事,亦会报与都帅得知也。”王行严不紧不慢道。

    “既如此,王相何不敦请周中丞往大理寺察视,瞧瞧可有徇私隐瞒?”郭继恩冷笑一声,“某分掌兵事,日夜忙碌,哪里有工夫来理会这治狱之事。”

    “何至于此,”苏崇远连忙道,“只是决狱之事,琐碎繁杂,老夫欲以孙平直为大理寺少卿,以助方廷尉。都帅以为如何?”

    “孙平直又是何人?”郭继恩想了想又摆手道,“罢了,既是苏相觉得可,只管吩咐吏部就是。”

    “好,”苏崇远接着道,“既然刘冀一案,大有疑点,这宣万纪便依旧令其留任京郑关内道巡查使之事,咱们另外物色人选。”

    郭继恩瞅着老相国,点点头:“郭某不赞成这姓宣的往关中任事,非出私意。实是其人不堪大用,彼之人品,想必苏相在西京之时,亦有耳闻。明了罢,只要不是宣某,则不论政事堂挑选何人,郭某都不会妄加置喙。”

    “嗯,既如此,咱们几个也会谨慎择人,以当其任。”

    王行严却还要追问:“王某明白了,不过这刘冀被拘拿多日,为何迟迟不曾三司会审?”

    “此事又不归在下掌管,王相何不自去问方廷尉?”郭继恩也有些恼火。

    霍启明此时才从西海池过来,进门之后大喇喇坐下道:“这个乃是道的主张。”

    “哦,”王行严打量着他冷笑,“莫非是其中有难言之秘?”

    “不错。确有机密事不可外传众人知晓。”霍启明坦然道。

    “便是咱们做宰相的,也不能知道?”

    “非也,此事苏老相国亦当知道缘由。”霍启明瞅着他似笑非笑,“靳公元公二位,原在西京之时便久任台省,深知宣某品性,是以其入燕京之后,对其甚为冷淡。宣某与都帅和道,又素无渊源。此人无可着落,于是便每每跟随于至尊及长公主身侧——”

    苏崇远只好阻止霍启明继续下去:“慈汲汲名利之辈,且不去他,只管令其依旧任着闲职便是。老夫另有一事相询,参政提议年后以那枢密院之秦司马,接替楚信章出任辽宁观察使,却是为何?”

    “秦司马自入京之后,历任多处要职,农、学、工、商诸事,皆曾办理,熟知实务。”霍启明解释道,“如今四业并重,秦义坤可称全才,又勤勉爽利,十分能干。以其主政一方,正当其时也。”

    “可他此前乃是个军将啊,武夫掌文事,恐于制度不合也。”苏崇远轻轻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