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书包网 > 都市小说 > 耕耘贞观 > 章节目录 第四百九十章 邀请李靖
    李泰从弘福寺出来,到底深吸了一口气,至少针对吐蕃的信息网算先布置开来。鼮

    说实话,李泰没打算让这些僧人去做细作。

    相反的,李泰只需要他们做个正常的为双方和平交流而努力的普通僧人而已。

    如果他们中有一些佼佼者,能真心怀慈悲的帮助吐蕃人就更好了,至少李泰对此是秉承相当支持的态度。

    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自己需要得是真正能解析吐蕃人,甚至解析印度人的高才。

    他们能融入到吐蕃的生活中,去分析吐蕃人的本性,去分析吐蕃人的体制。

    这样将来真打起来才能更加针对吐蕃人,将来大唐跟吐蕃真的爆发战争,那自己也能多几分底气。

    这种方式实际上算是从大英帝国身上学过来的。鼮

    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全球霸主,大英帝国在侵略前,一般上会提前资助国家中真正有良心的学者前往某个国家进行学习考察。

    这过程中大英帝国不会对学者有任何政治上干扰,甚至很多权贵还会慷慨解囊的资助。

    但等到这学者,在当地做了全面详细的考察,并且将其编辑成书后,这本书便会成为大英帝国针对当地政权与百姓的一本重要参考资料,甚至是当地的百科全书。

    然后便开始对这国家从上到下的全面殖民,将其彻底成为大英帝国的资料生产地或者产品倾销地。

    那位有良心的学者往往会因真心对被侵略国家的苦难而放弃高薪工作去那国家做慈善。

    但他的帮助又会被大英帝国作为榜样,成为大英帝国与殖民地友好关系的标志。

    只能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界。鼮

    当身处于一个为了直接殖民而不断启动战争机器的国家时,哪怕这国家中少数良心高洁之人的一切善举,都会为自己国家侵略他国而添砖加瓦。

    毕竟很多的时候,个体的意志是没有办法逆转整个势力的大势的。

    而李泰大概也是这样的套路。

    自己没想要用僧侣去做女干细,因为女干细这一种东西,只要你去做了,被怀疑了,对国家机器来说,想要查出来都不是什么难事。

    毕竟你要是在军营鬼鬼祟祟的,谁还不知道你不怀好意啊!

    但只是要你全心全意的做自己的本职工作,道:

    「圣人吩咐,靖定然竭尽全力,不辱使命!」

    李世民看着李靖的样子,知道李靖是个滑头,明白了这件事在政治上的风险至少不会把自己给

    绞死,才会答应了下来。

    有关于军校的建设,李泰倒主动上交了一份靠章程上来。鼮

    其中让李世民最是重视的一点是,军队中所有百夫长以上的职务,除非战时特殊情况,否则都必须要在军校之中就读,完成基础的军事理论与忠君爱国学习后,才能够进行任免。

    总之,就是这军校不只是单纯的军校,更重要得是成为制衡远征将领的一把利器。

    对李世民来说这自然无所谓,但李世民能看得出来,这对后续那些没军功傍身的皇帝来说,是非常好的一种制衡办法。

    毕竟百夫长虽然不大,但也几乎是成为了军队的根基,若后来的皇帝能懂得任用这些人,至少能够保证兵权不会落入别人之手。

    至少这样,已经能够很大的可能避免两晋南北朝的局面了,至少皇帝与远征的将领之间能够通过这些细微的百夫长重新建立信任。

    所以李世民倒也觉得要先把框架搭建起来,然后把兵与法的两门课程的老师准备好。

    另外等到高句丽的战争结束,自己便能挑选一批百夫长成为第一批学生,尝试建立这个教授兵与法的特殊学府。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