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书包网 > 都市小说 > 耕耘贞观 > 章节目录 第二百六十六章 高原反应
    不论怎么样,随着这些天相互工作,当地百姓不说接受唐军,但多少不会抵制唐军了。

    而随着百姓们抵触下降,李泰开始挑选人手建立医舍,农学社,以及学校。

    “也就是说,我还要去给当地幼童教学?”袁天罡指指自己道,“为什么又是我!

    我可是要对周围地势进行探查的啊,你不会忘记了你给我的任务了吧!”

    “能者多劳!”李泰面对着袁天罡差点想要杀人的眼睛,无奈道,

    “说实话,我也想要我麾下的人员去教授他们,而不是让您再挑一挑担子。”

    “那让他们来啊,一直逮着我算是怎么回事!”袁天罡听着李泰的话,不由吹胡子瞪眼。

    “他们不会吐谷浑语言……”李泰无奈道,“平常跟成年人交流也就算了,靠着手指比划,多少能够解释清楚。但我总不可能让他们去这般教授这些吐谷浑的孩子。”

    “所以你就盯住我了!”袁天罡听着李泰的话,不由深吸几口气,还是忍了下来了。

    自己将来是要成为李冰的人,怎么能上去直接把燕王打个半死!

    “只是过渡而已!”李泰开口道,“大概等到今年秋天,到时候农学社人基本就能与当地人正常交流,我就会调度一部分人到学校中做教师。

    到时候客师也应该回来了,你们父子也能去全面考察河湟谷地的山河地貌,为了将来开发河湟谷地做准备。”

    “好!且线说清楚了,就只今年哦!”袁天罡到底倔强了几分,对李泰道。

    “好说,好说!”李泰见袁天罡同意,到底多少松了一口气。

    说实话,而对这学校,李泰倒也没太好福利,基本上就是八岁到十一岁的小孩都能进来学习,并且每天中午能够免费吃上一顿饭,李泰给的优惠仅此而已。

    因为李泰不想要弄得求着当地百姓学习。

    给与他们一定照顾是必须的,但如果他们实在不想要融入大唐,那随着时间流逝,终究时间会证明他们到底是对是错。

    很快随着三月到来,春回大地,原本李泰以为这里的春季可能要到四月份时才会真正到来,但实际上因为整个地球的平均温度比自己预估的更高,所以河湟谷地的春天,比自己预估的要早上半个月。

    基本上三月半,李泰便见到冬天积累下来的雪,开始慢慢融化了。

    不过,李泰还没时间来得及管这些事,刘神威已经带着大量因为难以忍受高原反应的伤员从青藏高原上下来了,有两千多人,尤其其中一部分还是晕厥过去的。

    “燕王,这雪山上的瘴气真厉害!”刘神威见到李泰感慨道。

    “大军现在怎么样了?”李泰看着刘神威,不由询问道,

    刘神威说道:“我们刚上去的时候,那可真的是难受,不过因为事先有准备,众人服药一周以上,绝大多数人都好的七七八八。

    剩下来这些人持续到现在都还没完全恢复过来,有的人身上病状也越来越严重了。

    所以为了避免士气受到影响,这些不见好转的李总管便让医疗营把他们给先给送下来!

    希望他们脱离了瘴气区,能好一些,另外,我也希望能在当地寻找一些药材,把这些人救活了再说。”

    “先让医疗营把他们安排起来吧!”李泰深吸了一口气,开口道,

    “你先去把需要的药材图纸样貌画出来,如果有制作成标本样式的就更好了。

    过些日子我便能发动当地的百姓,让他们去帮忙寻找药材,毕竟我们在这里人生地不熟的,采集起来太难了!”

    听到李泰这般言语,刘神威愣了愣,对李泰道,

    “燕王可是遇到了什么难处,此事关乎将士们的性命,自然是越快越好啊!”

    李泰有些感叹的说道:“我还在等孔雀运送过来的粮食。

    如果没足够粮食,我总不能以仁义道德去驱使当地百姓吧。

    所以还是耐心等一等吧,至于将士们,从高原下来,想来能够舒服不少,有你们照顾,肯定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听到李泰这般的话语,刘神威点点头,他算是跟着李泰起家的人。

    虽然他并不知道,李泰到底是怎么样进行操作的,但刘神威清楚的是,李泰就算想无中生有,却也往往需要足够的粮食作为翘板,如果没有粮食的话,李泰也施展不了神仙法术。

    而李泰却也非常清楚,这些人应该是慢性的高原反应。

    急性高原反应差不多一周之内都会陆续爆发,但爆发完后,人体会很快就适应这状态,然后恢复过来。

    但真正让人头疼的是慢性高原反应,这种高原反应一开始并不严重,但就会越来越严重,一直好不了。

    也许因为这类人的基因中就缺少对高原反应的抗性,不过等到他们到了河湟谷地,只要照顾得好,就算没治疗应该也能恢复不少。

    而事实上也如同李泰所预料的,一部分症状比较轻的人,从青藏高原上下来便开始恢复。

    借这机会,李泰倒也问问刘神威,遇到高原反应,李靖怎么对付,有没有吃亏。

    刘神威也跟李泰解释了李靖的应对办法,在当天发生了高原反应时,李靖便直接以六镜花模拟出自适应,对全军将士做一个简单筛选。

    李靖是不理解什么叫做高原反应的,他们全部都将其当做是瘴气来处理。

    而这时候,自适应天赋便是登场了。

    自适应天赋最初发明,就是为了适应被伤害,但因为这种天赋一研究出来就是为了让将士去送死的,所以暗澹了一段时间。

    但随着冉闵不知道从哪个角落里挖掘出这天赋,倒真让冉闵靠着大量汉人练出一支不错的自适应军队来。

    只不过遇上了慕容氏,然后连灰都被扬了,但不论怎么说,这天赋到底传承了下来。

    而这传承天赋下来的天赋也被改变了用法,基本上是被那种能够当天改天赋的实话,虽然华夏的纺织技术挺成熟的,但棉花这种东西对于华夏的纺织业来说到底是新的东西,很多技术改进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轻松的追上去的。

    比如说棉花挑籽,比如一整套的“擀、弹、纺、织”工具,这些都需要出现一个大神级人物,进行技术上的变革,而这是李泰所做不到的,因为李泰真不懂。

    实际上为什么汉代就传入了华夏,但真正到了明代这种东西才流行起来,除了朱元章在政策上的支持以外,其中最重要得就是元时出现了黄道婆这么一个技术大牛,完善了整个棉花纺纱工艺,几乎是以个人之力推动着华夏棉花生产技术的前进。

    很可惜,李泰虽然提倡技术,但身边没有这般大牛,那也没什么办法啊!

    只能让孔雀努力积累纺织业的基础技术,就等着出现了一个技术大牛,一路火花带闪电的把一个个的纺织工艺难题突破过去。

    否则棉花顶多只能够成为一种补充布匹类型,而成不了主流,没办法很多东西不是好就能够成为主流的,制作衣服的成本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这就是为什么,五六年前李泰便让孔雀去弄棉花,但到现在棉花顶多只能自己内部使用,或者成为高奢产品。

    没办法纺织工艺技术跟不上,成本下降不下去,那指望棉花打败现在主流市场上的麻布,那是不现实的。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这东西也不仅仅只是用来制作衣服,像是火折子,当做填充物或者给牲畜保温什么的,到底不愁销路,只是成不了布匹,那就赚不了大钱。

    李泰最后对孔雀道,“另外回去时给我带份信,派人送给王玄策!”

    “诺!”孔雀对着李泰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