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书包网 > 都市小说 > 耕耘贞观 > 章节目录 第二百一十九章 高句丽的特产
    李世民感觉李泰当初在长安,差不多三年时间治理高陵便成功获得上上评价。

    现在在幽州已经过去这么久时间,甚至李泰开始有心思去锻炼亲卫了,那想来李泰肯定腾出了手,不说幽州,至少天津肯定发展得很不错了。

    这样的情况下,便让岑文本去看看,李泰到底把幽州治理的怎么样了。

    李世民对李泰的治理还是很重视的。

    别得不说,单就是李泰的高陵,虽然李泰走了,但李泰打下的基础却依旧在。

    至少在上交赋税时,高陵是整个京畿道赋税上交最多的县城,另外高陵百姓有个特点,那就是绝大多数都能自赎徭役,这说明了当地百姓的富有。

    如果李泰能在幽州也能弄出这么个地方,李世民感觉将来与高句丽交手,那只需要从当地调度物资,而不是要自己从长安洛阳调度。

    所以既然十三路观风使巡省天下,那就顺便派遣个人去天津,以及沧州地区查看查看,想来会有点收获。

    说实话,朝廷收割李泰的弄出来的东西,却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别得不说,漕运计划不就是现在渭河进行运营,然后开始在大运河进行发展,而现在,远得不说,至少永济渠已经在杜如晦的努力下,彻底的运营起来了。

    现在再看看李泰的天津城,当初至少砸下了两个计划的,现在多少也要看看收获了!

    同时随着贞观八年到来,天下官吏全部都知道朝廷派遣了十三路观风使巡省天下的消息。

    一时间地方各处多多少少有几分风声鹤唳,不说清廉大治,但至少做做表面文章。

    说实话,如果在这个期间,还有贪官污吏出来横行霸道鱼肉百姓,那要么是他太蠢,要么是他太坏。

    这种人被巡省的人抓到了就抓到了,毕竟不论是太蠢,还是太坏,在严打期间自己撞到枪口上,那真的是自己找死,罪无可赦啊!

    这种轰轰烈烈的巡视小组,对在天津城的李泰来说,虽知道了消息,但也没太过在意。

    因为李泰觉得这东西就算是再怎么样巡查也不会巡查到自己的身上。

    且不说自己一没贪污,二没惰政,单就算今年的税收上去,李泰感觉自己怎么也应该得个不错的考评!

    是的,虽然来这里的第一年,第二年,李泰并没有拿出什么拿得出手的成绩,但从第三年开始,随着农田开垦,把整个幽州的粟米种植变成小麦种植,到了五月应该是丰收了。

    更不要说,天津最重要的不是农业,而是商业,天津港也开始要赚钱了。

    虽然,最主要的并不是直接商税,而是坊市租金,但无论怎么说都是合理的税费。

    当然,这些租金的抬升,其中最重要得就是,这两年来天津城的商旅已经渐渐多起来。

    永济渠被被杜如晦带人彻底疏通,来往船支也越来越密集,地方政府也感受到航运成本降低所吃到的红利,所以在冬天之时,当地政府见大运河有逐渐结冰的趋势,会组织徭役去运河上凿冰,从而让船支快速通过。

    因为如果一艘艘船支在一处地方大量堆积,对当地政府来说,很难说是幸运还是不幸。

    能够承受的下来,那自然能赚取一笔横财,但若没办法承受,那这些船支所代表的世家豪门,甚至还有皇亲国戚,怕不是会让整个当地的官场动荡。

    更严重一些,甚至让当地出现民变也不是没有可能。

    可以说,永济渠以及所属的河流所流经的土地,自然而然的吸引北方人口汇聚。

    而大运河这条贯穿南北的生命线,随着杜如晦疏通永济渠,已经看到了几分未来端倪。

    至于另外一边,高句丽与大唐开放通商口岸,来自高丽的特产,也随船只送来天津。

    最主要的东西是皮草,药材,以及类似黄玉的宝石,对这些东西,李泰并不感觉意外。

    皮草这种东西,在这时代就是奢侈品,需要一个相当广阔的市场,才能把这些动物皮草给消化掉,而整个东亚也不过只是大唐而已。

    而药材则是李泰点名要得,甚至开始有意识的高价去收取高丽人参。

    这些人参效果是不是真的比中原的人参要好,李泰不知道。

    但李泰对药材一定程度的补贴,就是要高句丽百姓能够多耕种药材,而少耕种粮食。

    等药材市场相互交易个几年,使得双方拥有微薄信任后,自己想来就能主动贩卖低价粮食给他们。

    等到对高句丽下手的时候,直接断了对方的粮食供给,用大唐的这个庞大经济体系,把高句丽给彻底覆灭掉。

    至于黄玉,也就是最话而已。”

    “但这做得到吗?”王玄策听到李泰的话语,却带着几分茫然。

    “事在人为,慢慢做就是了!”李泰耸耸肩道,

    “让农学社拥有一定程度的资本是必须的,否则不可能帮助到底层百姓。

    而耕牛就是用来帮助百姓的最好媒介,相信任何有田亩的百姓,都不会拒绝耕牛的。”

    “但若免费给百姓使用,怕会有斗米恩,升米仇之事!”王玄策皱眉道。

    “所以,这些耕牛是以租借为主,我可没有说要白送给百姓使用!”李泰坦然道。

    听到李泰这般的话语,王玄策点点头,倒也不再多说什么,只是道,

    “我已知我的重任,定然在秋天到来前提供足够耕牛来!”

    李泰道,“那就拜托你了!”

    李泰倒没跟着王玄策具体的把农学社更进一步的问题提出来。

    一是怎么样保证耕牛能够给底层的百姓使用,而不是直接被那些富户直接拿钱砸下,先给自己使用,再给普通百姓使用。

    二则是如果农学社的学子以这耕牛为奇货,对百姓进行压榨,从而以权谋私。

    这些事对李泰来说都是问题。

    但现在自己连简单的督察机构都没有,有得只是希望他们在学校中学习的为底层百姓发声的思想能让他们多抵抗一会儿。

    但李泰很清楚,单单靠思想觉悟如果就能抵挡糖衣炮弹的话,这世界早就已经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更多的还是需要想办法防微杜渐。

    只不过现在农学社才刚建立发展,自己需要它们在当地进行野蛮生长。

    到底需要等个几年,等到农学社野蛮生长到一定程度,再来一场全面的整风运动,洗刷一下队伍中的堕落份子来杀鸡儆猴,最好挑选个贪污罪严重的直接株连全家。

    最后再顺势颁布相应的制度,让整个农学社规范起来。

    毕竟自己现在要是出手整顿农学社的话有点师出无名的味道。

    有时候,有些事情哪怕你明明知道他肯定会发生,但你也只能够眼睁睁看着它发生了,那才能顺水推舟的干活。

    这样才能有种时来天地皆同力的天时地利人和,否则就好像是逆势而行,做起事来也就只能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