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书包网 > 都市小说 > 耕耘贞观 > 章节目录 第一百七十七章 盐场发展中
    如果不是这日子实在太难过了,苏烈也不想要搬迁自己军营,没办法,日子太难过了。

    倒不是朝廷克扣了苏烈,事实上大唐府兵制制度决定了在通常情况下,大唐平时是不养兵的,基本上把所有养兵成本全都摊薄到普通百姓身上。

    同时,大唐在贞观时期也有募兵制,唐太宗征伐高句丽时,其中就不仅是府兵,甚至有很大一部分是募兵制而来。

    只不过募兵制在贞观时期的规模并不大,同时这些人更多是以将领亲卫或其他固定职业专业士兵存在,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基层军官。

    毕竟哪怕大唐将领都是良将,但府兵制决定了他们要征伐目标时,他们手上士兵绝大多数都是自己并不认识的士卒,甚至有很大可能是新兵。

    而想把这群人快速组织起来,华夏上下五千年,能做到的也就一个,叫做韩信。

    所以,一般司马或者将军,平时都会训练一批规模并不大的士卒,最多不会超过三千人。

    这些人虽然在平时时就只是小兵,但等到真从民间召集各种府兵后,这些人马上就会被扩充成一个个队正,教导民间征召的府兵快速融入军队。

    而百姓也乐得快速融入军队,因为古代百姓平均寿命未必到达三十岁,对他们而言,拿自己的命去战场上搏个光明前程是非常值得的。

    这也是贞观时期,甚至到后面的高宗武周时期,虽然府兵制的底层被不断破坏,但对底下百姓来说,这多少是条能出头的路,所以府兵制虽衰但到底没亡。

    但自从出了李林甫为维护自身相权,提出重用胡将为节度使,使得军队与朝廷间原本能够流通的渠道被堵住了。

    让胡人成为节度使,汉人统帅再也不能出将入相,这就直接堵住了府兵制最后一口气。

    因为府兵制的上限直接被堵住了,士兵们再怎么奋斗也奋斗不到上层了。

    简单的说,这制度本来还能勉强维系下去,但因李林甫这举动导致这制度玩不下去了。

    因为军队不与朝廷互通,原本双向循环的水管被强行掰断,让军队上层一个萝卜一个坑,而且个个都是异族人。

    这让汉人百姓难以信服,更难以接受,简直是践踏大唐百姓的荣誉感。

    底层则是均田制被世家不断破坏,百姓分到得土地被不断侵蚀,这制度自然就咽气了。

    不过,还好朝廷直接拿出第二套新制度,也就是募兵制。

    而唐玄宗能拿出这制度,自然不是唐玄宗一拍脑子马上想出来的。

    实际上这制度在贞观,高宗,以及武周时候都有出现,只不过通常情况下这制度只是府兵制度的补充。

    解决府兵制招募而来的士卒不能快速形成战斗,完成组织化的问题。

    而现在幽州登记在册的府兵就是比较初级的募兵制的雏形。

    简单的说,这些府兵是接受统一训练,拿着朝廷给俸禄,算正式编制工,吃着职业饭。

    但朝廷虽然养着他们,但要是指望多好那是不现实的。

    就算长安地区的府兵,实话,如果第二点,某些内陆地区的盐池多少还能争夺下周边市场,但在第三点后,就算内陆地区的食盐,如果没地方保护也很难生存了。

    那就是海盐利用了月球引力的变化引起潮汐现象,潮汐导致海水平面周期性地升降,因海水涨落及潮水流动所产生的巨大能量。

    简称潮汐能。

    利用涨潮落潮,把海水送入到盐田中,最大限度的节约了人工力量。

    海洋对时代百姓来说,几乎是无穷无尽的,至少在没更加先进的生产力条件下,潮汐能所带来的海水将远远超过人工引导卤水,最大限度解放了人类的生产力。

    当然,海盐的缺点,李泰也明白,那就是海盐里面的金属含量比陆盐要高,生产出来的质量比陆盐要差。

    但在满足全国百姓食盐为前提的条件下,还想要彻底的打翻盐罐子,那在这时代,海洋是唯一的选择。

    毕竟海盐的制作工艺可以不断改进,海盐的制作成本越是大规模就越是比陆盐有优势。

    所以李泰会选择幽州,更选择了海盐破局。

    因为自己的目的不仅仅只是自己赚钱,更重要得是为将来打翻全国的盐价做准备。

    所以李泰对李淳风的晒盐工程还是相当的重视。

    不过李泰也清楚,晒盐跟种植庄稼一样,都不是一件今天想要明天就能出结果的东西。

    哪怕自己完全修建好了整个盐田,想要食盐出货,却也至少要四到五个月。

    更不要说现在这盐田还在建设中,谁也不知道这整个过程还需要多少修修补补,等真正的第一批食盐出货,怕是要等到今年年末了!

    “啧啧,这个工程这么需要时间,等到第一批食盐出货怕是有得等待,我是不是该拜访拜访幽州本地世家,想办法让他们出点钱粮呢!”李泰的目光不由带着几分阴骘。

    没什么,因为在幽州没个稳定来钱渠道,让李泰心中挺慌的,总想找点来钱快的事做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