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书包网 > 都市小说 > 耕耘贞观 > 章节目录 第九十八章 杜如晦踩坑了
    “德謇讨伐海盗的请求啊!”李靖看着李德謇送过来的奏报叹了一口气。

    知子莫若父,李德謇想要做什么,李靖看了一眼这奏报大概也就明白了。

    李德謇的练兵技巧就是李靖传授的,在李靖的言传身教下,那些需要天赋的大军团指挥,李德謇是真没办法。

    但在练兵一类靠着平时积累的方面,李德謇掌握得还是不错的。

    对李靖来说,    只要李德謇没成为大军团指挥的能力,那自己就不可能放心李德謇去参军。

    尤其练兵这种既刷威望,又不得罪人的事情,更不希望他过去。

    因为这种人到了关键时刻很可能会当做底牌丢到需要他站场的位置上的。

    别得不说,三国中的于禁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

    这样的情况下,李德謇如果没成为大军团指挥的才能,那李靖宁愿选择让李德謇去其他的岗位上混吃等死。

    为什么允许李德謇培养水军,很大原因是水军对统帅的指挥能力不像陆军要求那么高。

    基本上你能战场指挥千把人丢到水军统帅的位置一样能够指挥得了千条船,    不定就能把活干完。

    但在冬天干活也很容易出问题,且不说自己良心能不能过得去的问题,就单是这些人是越王的手下,自己就不可能把这些徭役往死里用,这总归是要跟李泰打声招呼。

    到了九月份,进行大规模的秋收后,杜如晦借助机会,便回到长安,一方面是跟着李世民报告进展程度,至于另外一点,就是要去高陵同李泰打声招呼了。

    很快,杜如晦与李靖两人便被宣进去了。

    只不过,李靖这件事情只是处于谨慎过来禀告的小事,程序走完李靖便离开了。

    但杜如晦却详细的对整个渭水缴税计划进行了详细的报告,并告知源州和秦州两处港口已经投入使用,以及马周和高陵徭役的杰出表现都说了清楚。

    “源州与胜州?”听到这两个州,李世民若有所思道,

    “好像青雀要了这两个州修建港口,这两个码头都修建好了?连水道都畅通无阻?”

    杜如晦听到李世民的问话,马上对李世民恭敬道:

    “臣过去看过了,这两个码头现在由农业学府出来的文科与数科的两科学生暂时运营。

    除了码头的建设以外,越王推出了统一度量衡的箱子,还给这些箱子配置了专门的马车。

    基本上这些箱子通过墨科发明出来的一种起重机器,将货物放置在了指定的马车上。

    一辆接着一辆,这起重的机器整整到日落都没停过。

    而这些货物不是在码头直接分散,而是会送到围绕着码头修建的仓库,然后再在这些仓库中打开货物进行进一步分散。

    这些仓库的所在,附近都是有马车行,牙行等等的一应配套设施,方便百姓衣食住行。

    同时源州胜州那边的码头货仓,只要需要上船的,也都会提前数天放置好。

    在船只开船前,把这些货物装入到船中,可以说这一系列的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

    当然最重要得是,这个月第一笔税收已经让民部戴胄派人去合算了!

    不得不说,在修建起了港口后,让那些世家大户缴税便得好说话多了!”

    说实话,这种税收新模式,李世民还真的是没有见到过。

    毕竟自古以来收税要么是农税,要么的是人头税,要么是苛捐杂税,像这种自己投入了基础设施,然后收取过路费的,道:

    “只是基层的流外官以俸禄为主,顶多加上力课,朝廷应该出得起钱!

    经年累月这些学员们经过十数年成为津令也不过是不得面圣的正九品小官。

    就算这官职成员全部都是农业学府所出,朝廷一声令下,区区九品津令又算得了什么。”

    杜如晦自然是明白李世民对于这方面的顾虑,但杜如晦还是选择了支持李泰。

    毕竟这件事情自己已经接过来了,自己总不可能疏通了河道,修建了港口,结果没有人来工作吧。

    当然,如果全部都是旧的小吏,那用起来也没有谁反对,大家都磨洋工,又有什么关系。

    但谁让高陵、源州和胜州,李泰亲自投资的港口,不但干起来了,而且还干得很好。

    但旧式管理却跟不上已经卷起来的高陵模式,那杜如晦能怎么办,有这标杆在,自己能做得差一点点,但不能来个指间宇宙啊,这差距让自己根本就没半分选择啊。

    就算杜如晦一心一意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担心这件事情会助长李泰瞄准皇位的野心。

    但自己不可能因噎废食,农业学府的人自己一个人都不用。

    那到了后面,自己怕是要为渭水某些港口比高陵这几处标杆差而背锅了。

    不论是用哪根神经思考,自己都不可能会选择这条路吧。

    所以,这件事情必须要跟李泰商量,而跟着李泰商量,那就必须要跟李世民报告。

    这就是为什么杜如晦在发现缺人后,第一时间来找李世民的原因。

    因为杜如晦知道哪里有人,也知道自己出面能够从李泰哪里要过来人。

    但自己真去找李泰要人了,那自己就算上了李泰的船了。

    若以后李泰安耐不住要争夺皇位,那到时候自己再说自己跟跟李泰是清白的……那这话朝堂上怕是没人会相信。

    说实话,杜如晦为没有想到,自己好好的修着漕运,怎么突然间便砸下一口黑锅下来呢?

    要不是自己靠着自己的决断,第一时间判断出最正确的道路,杜如晦感觉等到自己渭河这一条漕运修好,自己莫名其妙就上了李泰的船了!

    “到底是谁想出来的坑,阳谋阴谋并行,真是坏透了!”杜如晦不由狠狠念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