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书包网 > 都市小说 > 皇兄何故造反? > 章节目录 第六百四十四章:众望所归的整饬军屯
    说起来,无论愿不愿意承认,如今的朝中,其实是渐渐形成着文盛武弱的趋势的。

    之所以会形成这种状况,成因十分复杂,最主要的原因,自然是那场土木之役,各家勋贵为了维持自己在朝中的地位,也为了拿到新的军功,暗中鼓动太上皇仿效父祖,亲征瓦剌,结果到最后赔了夫人又折兵。

    不仅太上皇丢了,而且还搭上二十万大军和一大批正当壮年的勋贵,让自己陷入青黄不接的尴尬境地。

    到最后,仗是打起来了,但是,风头全被于谦等一干文臣抢了个干净。

    应该说,这是从土木之变发生的时候就注定的事情,并不以谁的意志为转移。

    毕竟,彼时朝局危难,京师危在旦夕,勋贵们本身多年养尊处优,有能力的人并不多,还大半折损在了土木。

    在这种情况之下,要保住京师,保住社稷,文臣全面占据上风是不可扭转的趋势。

    强而阻止,只会令朝局分崩离析,社稷有倾覆之危。

    但是,很多事情,一旦开了头就刹不住了!

    文臣的崛起,必然伴随的是勋贵武臣势力的衰落。

    要改变这种现状,说难也难,但是说简单也简单。

    而这症结,就在天子的身上!

    身为万民之君上,社稷之主君,天子本身,就是具有左右朝局的力量的。

    之前的数十年间,勋贵势力为何在朝中长盛不衰,其原因无非在因为,从太祖到太宗再到宣宗,都是煊赫武功的皇帝。

    所以,在他们在位期间,重视武备,太宗数次北征,宣宗数次巡边,勋臣武将,在朝中地位势力自然就大。。

    可到了如今这位天子的身上,这种情况就发生了改变。

    之前的几代天子,太宗就不说了,塞王出身,之后的仁宗,宣宗,还有太上皇,都是顺利继位,且他们的储君地位,都是很早就被确定下来的。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成长历程当中,会始终伴随着新一辈勋贵的身影,也即是所谓的禁军勋卫。

    这些人皆是各家府邸中最有潜力的年轻人,进入宫中之后,会陪伴储君一起成长,成为东宫未来的可用之人,确保朝局的平稳过渡。

    这种模式,一直到太上皇继位为止,都没有太大的问题。

    但是,今上却不同。

    说白了,当今天子乃是临危受命,潜邸藩王,整个成长的历程中,和勋贵没有丝毫的牵扯交情,双方之间天然存在陌生感。

    再加上土木之事,这种陌生感之上,恐怕还会生出隔阂感,这一点,从成国公府如今的遭遇便能看出。

    与此同时,还是那句话,土木之后,朝局大势需要依靠文臣,即便是为大局考虑,重用文臣也是势在必行的。

    但是,作为君王,尤其是一位英明圣断如今上的君主,自然清楚这么发展下去的危害。

    所以实际上,从很多的地方都可以看出,他老人家是有心要扶持勋戚的,譬如最开始的时候,任命石璟,赵荣,郭晟等人为都督,后来又调宁阳伯陈懋回京,甚至是违背规制的为丰国公升爵,以及赐封在瓦剌之战中表现出众的新的勋贵,都是明证。

    然而,朝局之事,很多时候就是这般艰难。

    诚然,天子本身具备左右朝局的力量,但是同时,包括天子在内,所有人也同时会被朝局所束缚。

    理论上来说,天子既然登基,文武百官,勋贵外戚,都是天子之臣,都当尽忠效命,天子只要有意提拔重用,那么勋贵崛起指日可待。

    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困难的关节多了去了。

    如果说仅仅只是坐在皇位上,所有人便能诚心诚意的俯首称臣,这世上早就天下大同了。

    真正的朝局,复杂之极。

    天子或许有心提拔重用勋贵,但是,如何选人便是第一个问题。

    这些日子以来,天子不是没有提拔起来勋贵,可是先有石璟,郭晟,后有陈懋,任礼,一个个或是因为自己能力不足,或是因为心有杂念,或是因为其他的什么原因。

    总之,一个个的被拿下,剩下来能站稳的的寥寥无几。

    就算是选出来了人,能够得到众勋贵的认同吗?

    君不见,丰国公拿了公爵的爵位这么久了,凡事还不是亲力亲为?

    靖安伯范广,若不是如今跟镇南王府有了姻亲,只怕也未必就能入的了这些勋贵的眼中。

    还有最关键的一点,就算是天子有心提拔,有些府邸也有心投效,天子就真的敢毫无保留的信任吗?

    各家勋贵枝蔓延伸,关系错综复杂,谁能保证,他们在关键时刻,还是能够誓死不渝的效忠天子?

    还是那句话,信任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建立的,即便是那些文臣,真正能够成为天子心腹的,也是经历了重重考验。

    这些勋贵武臣们,想不想效忠是一方面,能不能效忠是另一方面,效忠之后,能不能得到让他们满意的信任和重用,又是一方面。

    重重顾虑隔在中间,便导致了天子和勋贵之间的关系迟迟难有突破。

    而且不要忘了,重文轻武固然不妥,但是重武轻文也是国之祸事,天子即便有心提拔勋贵,可到底也要顾忌文臣的态度。

    站在那些文臣的角度,有土木之役的前车之鉴,是绝不希望勋贵们再度掌权的。

    他们不会跟天子硬若有因种种缘故无法归还的,定国公府自行购置来路干净的民田,充归军屯。

    直白的说,就是陛下您说个数,能找回来的我给您找,找不回来的我照价赔偿,反正保证您最后能拿到和数字相符的田亩充归军屯。

    不得不说,这一点,简直是直接打中了朝廷的死穴。

    还是那句话,朝廷忙活这么久,闹得这么大,核心目的,就是要重新恢复军屯的田亩。

    定国公府直接给下了军令状,一步到位!

    不过,与此同时,对方也给出了小小的请求,也便是他表态中的第二点,关于人的问题。

    在这一点上,定国公府和前头那批又当又立的人态度差不多。

    所谓府中族中牵涉军屯之人,当自向朝廷请罪,受朝廷处置的意思,其实就是,自己的人自己查,请朝廷高抬贵手,拿回田亩放过人。

    这个条件应该说,也正好卡在朝廷的可接受范围之内。

    毕竟,朝廷要的是恢复军屯,而不是杀人,就算是要杀,也是为了整肃军纪,并不是完全不可变通。

    而且,众臣之所以会将此视为定国公府终于在朝局站队的标志,原因还是因为,这份奏疏的份量并不轻。

    要知道,这奏疏乃是联名,换句话说,并不是定国公府一家要付出巨大的利益,而是好几家勋贵都是如此。

    定国公府家大业大的,自然赔得起这么多的田亩,不够的也可以买,但是,其他的一些侯府,伯府,可没这么厚的底子。

    尤其是一些败家子多的府邸,弄来的田亩早已经发卖,得来的银两早已挥霍一空,朝廷若真要严查,他们要填补窟窿,可不是什么容易事。

    定国公府能让他们联名,自然也就要替他们分担这些压力,这中间的花费,可想而知绝不会少。

    这也就是定国公府这样的顶级世家,才敢用这种法子,换了其他的世家,想这么做,都没有实力!

    不论如何,这场廷议进行到这里,已经算是到了尾声。

    随着任礼被拿下,他所代表的这一支勋贵力量,一时之间必然难以有组织的再次掀起反对的声音,只能保持缄默。

    而以丰国公为首的这支力量,在和定国公府合流之后,在朝堂上有了足够的份量发声,任礼这一批人不发表意见的情况下,足以代表勋贵武臣的态度。

    如此一来,至少在整饬军屯的这件事情上,文武百官再次达成了一致,变成了众望所归之事。

    那么,接下来自然就只剩下天子一锤定音,这场廷议,便能够圆满结束。

    这种状况下,天子自然也不会再出什么幺蛾子,恢复了众臣熟悉的,听言纳谏的样子,道。

    “既然诸卿皆有此请,那么从即日起,便由兵部牵头,各衙门配合,推行整饬军屯章程。”

    说着话,天子的目光落在丹墀中间的一干勋贵身上,道。

    “至于各勋臣所奏,诸卿能体朕心,为国分忧,朕心甚慰,自查自报是好事,朝廷整饬军屯,乃是为恢复军屯,若得洪武之时军屯半数之力,则我边军声势可壮矣!”

    “此次整饬军屯,各军府勋臣,亦当通力配合兵部,都察院及刑部调查,如实呈报,不可虚瞒,朝廷政务,唯有文武协力,方能政通人和。”

    “今日便到此吧,退朝!”

    声音落下,群臣俯首拜倒,天子则在一干内宦宫女的簇拥下,上了驾辇,离开了奉天门。

    随着天子离开,老大人们纷纷起身,“嗡”的一声,便掀起一阵嘈杂的议论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