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书包网 > 都市小说 > 皇兄何故造反? > 章节目录 第二百三十三章:新的朝中局势(大章二合一)
    回到乾清宫,朱祁钰再度将刚刚廷推上的场景想了一遍,盘算着没什么问题,浑身才松弛下来。

    这一场朝会的意义之大,朝野上下,只有他自己一个人的心里,是最清楚的。

    单纯从官员调动上讲,这次一次性任命了三个阁臣,两个尚书,可堪称是这些来的最大动作。

    他原本的计划,是让张敏继任工部尚书,然后让俞士悦,江渊和王一宁入阁。

    不论是从朝堂稳定的角度,还是从内阁调和内外的作用考虑,内阁的局面,始终是要相互牵制的。

    江渊是陈循的学生,王一宁则和高谷亲厚,他们两人入阁之后,势必会继续依附于陈循和高谷。

    而陈循,高谷两人,如今看似亲密,但是实际上,两人暗地里都防着对方,所以最多也就是一个松散的联盟关系。

    至于俞士悦,他素来和翰林院不对付,前段时间,因为王振的案子,和江渊闹得甚不愉快,这些消息,锦衣卫都有记录。

    因此,他入阁之后,大概率会向王翱靠拢。

    当然,俞士悦肯定不会完全投向王翱,他虽然在内阁势弱,但是却和六部关系匪浅。

    俞士悦在担任大理寺卿之前,曾经当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副都御使,辅佐陈镒掌管都察院,两人有很深的交情。

    除此之外,他和于谦的关系也很不错。

    有这样的底气,即便是身在内阁,他也没有必要完全依附于王翱,大概率也是趋于松散的联合状态。

    如此一来,内阁当中便有两个松散的联盟,相互牵制,但是因为联合关系松散,又不可能真的发生激烈冲突。

    即便王翱和陈循矛盾不浅,他们也要顾虑会不会被另外两方渔翁之利。

    内阁的关系越复杂,越符合朱祁钰对内阁的期待。

    群辅的制度决定了他们和都察院一样,独立性很高。

    只有相互之间不对付,才能真正对他这个皇帝起到最大的作用。

    应该说,陈循的猜测是准确的。

    朱祁钰对内阁的定位,处于六部偏中下的位置。

    他见过明后期,内阁横压六部,首辅礼绝百僚的场景,这不是一件好事。

    这种强势,发展到极端,就会引起党争。

    朝廷如今也讲究人脉,但是始终没有生出,像前宋一样所谓的结党。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如今的朝廷以六部和都察院为首。

    这些部堂官,想要做到侍郎尚书,人脉关系固然需要,但是不是最重要的条件。

    六部和都察院都是办事的衙门,所以要做这些衙门的长官,必须要有实打实的政绩。

    就拿张敏来说,朝野上下之所以认为他有可能接任尚书,不是因为他讨好了什么朝臣(天子不算),而是因为,他克服重重压力,将匠户改制推行了下去。

    而且,他在之前,主持营建了许多工部负责的水利,道路,殿宇等工程,政绩斐然。

    同理,都察院也是一样,想要做左都御史,没有在任上揪出过几个震惊朝野的贪官污吏,或是奏请过朝廷,更改过巡抚之地的陈规陋习,是不够资格的。

    也就是说,但凡是想要成为尚书,要么在地方上政绩斐然,深受爱戴。

    要么,就要在侍郎的位置上,踏踏实实的干出些实打实的成绩。

    只有带着这些实打实的政绩打底,他们的人脉关系,才能发挥锦上添花的作用,助他们登上尚书位。

    但是内阁不一样!

    内阁的作用是调和内外,所以对大臣的要求不是政绩,而是声望。

    一个大臣想要入阁,除了简在帝心之外,最好的办法,就是有一批为他摇旗呐喊的大臣。

    越是这样“德高望重”,说明他对朝野的影响力越大,在皇帝和外朝发生矛盾的时候,越容易居中调和。

    这是职位本身对官员的要求不同,并没有什么优劣之分。

    但是一旦内阁越过六部,成为朝廷之首,那么问题就严重了。

    但凡是入仕的官员,没有不想往上爬的。

    当六部七卿是文臣回来。

    要去工部是陈循自己的想法。

    朱祁钰遂了他的意,至于能不能做得下去,就得看他自己的本事了。

    原本他是打算,再过些年,让江渊或者俞士悦升迁回部院做尚书,来再次昭示六部和内阁的地位的。

    陈循的事情,只不过将这个进程提前了。

    所以实际上,这个人是陈循还是高谷,朱祁钰都无所谓,陈循敢冒这个险,是他有勇气。

    相对而言,高谷就运气差了不少。

    因为,这种事情只需要做一次,让朝臣们看出来,六部比内阁贵重,就够了。

    不出意外的话,陈循应该是唯一一个,能够没有足够的政绩,却从内阁升迁到六部的官员了。

    在此之后,朱祁钰就不会再开这个先例了,这些话他不会对别人说,但是却一定会这么做。

    换句话说,除非高谷一样能够下狠心,平调到都察院,带着右都御史的虚衔,外放出京巡抚,或是自降身价,去当六部侍郎以攒够足够的政绩。

    不然的话,他这辈子就只能在内阁打转,无望尚书了。

    但是问题就是,高谷想要发现这一点,估计也得是几年以后,发现江渊等人都升迁走了,他还在原地踏步,才会反应过来。

    所以高谷未来的仕途目标,就只能是弄死王翱,继任首辅。

    但是即便是首辅,也最多只能媲美普通的七卿,和吏部,户部,都察院这外朝三大巨头相比,始终是要稍弱一筹的。

    何况,以王翱的手段,谁胜谁负还不一定呢!

    不过,这就不是眼前朱祁钰要操心的事情了。

    至少目前,经过这次调整之后,朝廷高层的格局,应该不会再有特别大规模的变动了。

    当然,随着陈循的这个变故,朱祁钰原本给内阁划定的格局,也出现了一些变化。

    既然陈循不在内阁了,那么如果王一宁和江渊同时入阁,就必然都会选择依附高谷,毕竟,他们都是翰林出身。

    如此一来,他们三方合力,即便是王翱这个首辅,也难以相抗,为了对抗高谷,他和俞士悦必然会从松散的联盟,结成更紧密的盟友。

    内阁也就会和现在一样,变成剑拔弩张的两极对立格局。

    这不是朱祁钰想要的。

    因此,只好委屈王一宁,继续在礼部做事了。

    去掉王一宁,换成张敏入阁,那么局势就会再次发生变化。

    内阁既然是群辅,那么就算首辅有分票权,也不是其他阁臣的上官。

    能够做到这种地步的朝臣,个个都不是甘居人下之辈。

    如果有可能,凭俞士悦在外朝的两大靠山,也必然不会想要依附于王翱。

    那么他的另一个选择,就是拉拢无凭无靠,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突然入阁的张敏。

    这么一来,王翱手握分票权,高谷有江渊相助,俞士悦和张敏联合,三足鼎立,才是最稳定的局面。

    至此,他对于文臣这边的调整,算是大阶段的告一段落。

    之后虽然会有调整,但是也不会是如此大规模的频繁调整了。

    不过,让朱祁钰有些意外的是。

    老天官在廷推之后直接上本请辞。

    他是答应了王直,在主持廷推之后,就可以彻底致仕了,但是他却没想到,王直竟然这么着急。

    联想起前不久,王直的前两封致仕奏疏,也是显得无比急迫。

    虽然说,早在土木之役以前,王直就一直有隐退之意,但是他这种不同寻常的急迫感,还是让朱祁钰本能的觉得有些奇怪。

    沉吟了片刻,朱祁钰忽然招了招手,立刻便有内侍上前,跪在地上问道。

    “皇爷有何吩咐?”

    “去将舒良召来,朕有事要吩咐他。”

    望着小内侍匆匆离去的身影,朱祁钰眼中闪过一丝厉色。

    王直,五朝元老,吏部天官,六部之长,百官之首。

    以你的身份,地位,威望,人脉。

    为什么,要如此急迫的从朝局的漩涡当中脱身出去。

    你在着急什么?

    或者说……你并不是着急,而是察觉到了什么迹象。

    这种迹象,让你即便是有现在的身份地位,都要感到害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