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书包网 > 都市小说 > 皇兄何故造反? > 章节目录 第七章:南迁之议
    朱祁钰眸光闪动,望着金英的目光带着几分赞许,同时又有几分复杂。

    终究,还是有许多事情,依旧未变。

    虽然场合不同,但是无论是前世,还是今生,场景却一般无二。

    前世的时候,这徐珵也曾提出南迁之议,和如今一样,也是金英头一个站出来反对的。

    平心而论,徐珵这个时候提出南迁的想法,并非全无道理。

    大明立国几十年,历代皇帝对于都城的位置,皆是摇摆不定。

    虽然到了先皇和今上之时,无论是从名义上还是实权上,都彻底确定了北京的都城地位。

    但是须知,今上下诏正式将北京作为都城,令南京为陪都,也不过是在正统六年,距离如今方才八年而已。

    有几代先皇前前后后的折腾的先例在,徐珵有这样的想法,其实也很正常。

    其次,便是如今的现实情况。

    虽然刚刚于谦给所有人都打了一剂强心针,但是这份量到底有多重,还需斟酌。

    毕竟二十多万的大军都败了,京城如今只有不到十万战力,实在不能算是十分乐观的局面。

    当然,这是摆在明面上的理由。

    朱祁钰试着把自己代入徐珵的视角来思考。

    从前世的经历便可以看出。

    此人好功名,胆气足,为了功名利禄不择手段。

    试想一下,现在的局势是什么?

    天子被俘,大军覆灭,京师防卫空虚,局势可谓危若累卵。

    这个时候提出南迁,虽然可能被人诟病,但是同时也有可能成为拯救社稷于危难的功臣。

    而且如今京中做主的是孙太后,如今情况特殊,但迁都之事,牵扯到方方面面。

    绝非孙太后或者是朱祁钰能够一言而定的事情。

    第二个站出来的是都察院左都御史陈镒,这位老大人也是太宗旧臣。

    虽然直到先皇之时才得重用,但是态度也十分鲜明。

    “臣附议,此事需当慎重,京师乃天下根本,一举一动皆是大事,何况祖宗陵庙,宫阙,皆在京师,仓廪府库,文武百官,千万百姓亦在京师,不可轻言弃之。”

    陈镒的话,算是相对从比较理智温和的角度出发。

    更多的是在强调京师的重要性和迁都的难度。

    毕竟自从太宗皇帝定都北京之后,虽然仁宗,宣宗时代朝廷大政反复,但是始终没有实际行动。

    所以北京作为都城的建设一直在进行当中。

    时至今日,北京已经从实际意义上成为了真正的都城。

    想要迁都,谈何容易?

    最后出来开口的,才是徐珵最开始觉得最应该反对南迁的,兵部侍郎于谦。

    毕竟,作为兵部的官员,轻易不会开口言退。

    何况于谦是那般刚硬的性子,先前盘点兵员时,于谦的态度便可见一斑。

    于侍郎自然也没有辜负徐珵的期望,开口便道:“如今局势危急若此,如今之计,当速召天下兵马勤王,死守京师,此时言南迁者,当斩!”

    一个“斩”字出口,顿时让大殿中,变得有些杀气腾腾。

    虽然知道这不过是于谦在表明态度,朝廷也不可能因为这么一句话将他杀了,但是徐珵的额头上依旧忍不住冷汗津津。

    因为他终于意识到,自己可能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

    尽管不知道错在哪了,但是接连四人站出来,纷纷对南迁表示反对,他就算再愚钝,也知道自己已是众矢之的。

    来不及多想,徐珵立刻跪地叩首,道。

    “圣母恕罪,臣断断不敢有弃置宗庙陵寝之意,惟兵家有言,战者,未虑胜先虑败,臣惶惶之下,故有此言,望圣母念臣一片忠心为国,恕臣之罪。”

    这个时候,翰林院学士陈循也出言道。

    “于侍郎与众臣所言,皆为忠心体国之言,臣亦以为是,然我大明遭逢此劫,朝野势必动荡,百姓势必惊惧有疑,徐珵之言虽不妥当,却也是动荡之下,情有可原,尚请圣母与郕王宽宥之。”

    毕竟同为翰林一脉,能搭把手就搭把手,陈循算是给递了个台阶。

    涉及到政事讨论,孙太后不好轻易开口,何况她现在也还迷糊着。

    不过有了陈循递过来的台阶,她也就顺着下了。

    “诸位大臣不必如此,哀家之前有言,诸位可畅所欲言,尽皆宥之不罪,徐先生请起。”

    应当说,孙太后的态度还是比较好的。

    说起来,其实她老人家这个时候是有点郁闷的。

    一来,的确是她让大家畅所欲言,结果徐珵这么一开口,便被众人针对,连“当斩”的话都说出来了,让她老人家面子上有点挂不住。

    二来,她虽然不愿意承认,但是徐珵提出南迁的建议,孙太后还是有那么一点心动的。

    毕竟如今的局势,实在不容乐观。

    孙太后久居深宫,对兵事并不了解,只觉得二十余万大军已败,如今手中不足十万战力,若要固守,的确也有几分心虚。

    但是这么多人都一致反对,她也只能顺势而下。

    孙太后怎么想的,徐珵不知道。

    他只知道,自己算是勉强躲过一劫。

    起身老老实实的站回角落里,徐大人安慰着自己。

    至少,太后还算是理解他的,也算没白冒险。

    只是环顾四周,见诸位大臣皆对他嗤之以鼻,不由得生出一种欲哭无泪之感。

    这朝局之事,也太难了!

    稍有不慎,便不知道踩到了哪个坑里。

    别的不说,就现在的事儿,他心里都还不知道哪做错了,怎么便糊里糊涂的变成了众矢之的?

    不过议事还在继续。

    孙太后清楚朝局的规矩,自然不会跟徐珵一样愣头青。

    虽然有了几位大臣的话,此事已然算是定下了,但是毕竟如今朱祁钰还挂着一个监国的名分。

    于是孙太后开口问道:“郕王以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