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书包网 > 都市小说 > 重生之山村小村长 > 章节目录 第五百六十二章 小市场
    如果流水线不停,采取三班制,一天可以生产出十六七辆车,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减去节假日,停电等意外,最低也有三百天的工作时间。

    五万辆可以保证。

    握草!想不到自己凭记忆搬运的这条生产线竟然有这么大的能量,这确实有点儿出乎他的意料。

    他以为这条线一年能整出2万台就不错了,没想到事实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惊喜。

    现在也算是万事俱备,就差生产许可了。

    四点多钟,所有企业的早班工人下班了。

    压力锅,拉杆箱,加上农用车厂的员工,六七百人的规模也算浩浩荡荡了。

    黄岭村这一片工厂门前的道边仿佛一个小集市,每到工人下班,这里就会聚集不少从其他村子过来卖东西的家庭妇女,有卖蔬菜的卖鸡鸭鹅蛋的,还有卖小吃的。

    这些卖土特产的都是外村来了,有的甚至是从二三十里外来的,基本都不是凤窝堡村人。

    这些土特产主要是被那些有家庭的员工购买了。

    有家庭的员工基本都是两口子在这里租房住,有些家庭还带着孩子。

    这些人当然不会像那些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奶幌子那样,随便买些现成的填饱肚子就四下里疯。

    买那些现成的小吃虽然方便,但要多花很多钱,这对有家庭的人来说是不合算的。

    他们都是自己买一些便宜的土特产自己回家做饭吃。

    其中一大部分女光棍们也会买些蔬菜什么的回去自己做。

    但男光棍们就没这耐性了,大部分都是包子饺子馅饼什么逮着什么吃什么。

    那些卖小吃的就指着这些奶幌子活着呢。

    每到下班时,工厂门前聚集了这么多的商贩,这也有点儿碍事。

    崔婶是卖小吃的这些人里干的时间最长的人,已经在江宇借给她的小屋里干了三四个月了。

    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四个月,但是她的小吃部已经发展到有三个人的规模了。

    她从崔家村又雇来两个家庭妇女帮工。

    现在小吃部经营的东西已经从包子油饼炒饭,发展出了面条和油条菜汤。

    如果要求不高,还能拍个黄瓜,炒个小菜什么的。

    屋子里没有地方,她就在小屋的左右个支起了一个棚子,棚子下放两张桌子,这些员工就在棚子下弄点什么对付一番。

    小吃部的生意还是非常红火的,每天的流水都能有个二百多块钱。

    江宇有时候不愿意往家走的时候,就在这里对付一口,崔婶的手擀面比较对他的胃口。

    今天江宇又来到了崔婶的小吃部,不过不是来吃面,只是来看看。

    “江总来了!等会儿我給你做面条!”

    “崔婶!今儿我不在这吃了,得回家吃了,我母亲说我要是再不回家吃饭,就把我轰出来了。”

    “哈哈哈!那我就不留你了。”

    这小屋夏天的时候可以在外面搭棚子,但是冬天就不行了。

    还是得把这些小商贩集中到一个地方,不能让他们在工厂门口随便聚堆。

    建个小市场吧。

    将来凤窝堡村是必须要有一个小市场的,既然早晚都得建,那就早建晚不建。

    小市场只为了方便员工,最好建在工厂区域中心位置。

    凤窝堡村的工业都集中在北部三村和河溪村,其他村子暂时没有。

    这几个村子如果选中心,那就只能选领东村了。

    在岭东村选一个空旷的地方,先建一个简易的食品类小市场,这两年在建一个像样的综合性小市场。

    说干就干,第二天江宇就去找岭东队队长金光铎。

    “你终于想起我们队了。”

    “不是我不想起你们队,实在是你们队没有发挥的空间,你们队哪有空的?”

    岭东队全是良田,唯一的山坡就是村子背后的小岭。

    小岭的西坡还是黄岭村的,东坡几乎全是房子。

    小岭山辽省是重工业省,其实在哪怕是轻工业方面辽省也不遑多让。

    可惜!为了国家入世的需要,整个东北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几乎所有的工业都湮灭在九十年代的岁月里。

    经过多方打听,江宇来到了铁西区崧辽中路五号,松阳小型拖拉机厂大门外。

    站在该厂的门口,一眼望去是一条笔直的通向远方的大道。

    大道两边一台挨着一台摆满了手扶拖拉机。

    由于各种问题地址更改为请大家收藏新地址避免迷路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爱阅app阅读最新内容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爱阅app 阅读最新章节。

    新为你提供最快的重生之山村小村长更新,第五百六十二章 小市场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