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书包网 > 都市小说 > 重生之工业狂潮 > 章节目录 第二十九章 不堪其扰的各方考察团
    第二十九章 不堪其扰的各方考察团

    市、县调研组离开后,大概一周的时间,蓝市日报头版倒头条位置,发表了通讯员文章《农村走向繁荣不是梦--滨海县乡镇企业起步发展纪实》。

    文章写到,“在美丽的渤海湾畔,有我市最南端的滨海县,背靠蓝市、远望燕蓟,是发展工业经济的最佳地带,然而这个县域起步向工业领域迈进时,历史的车轮已经到了20世纪90年代。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时,世世代代在这块土地上耕耘的农民开始自问,我们一直很勤劳,但一直很贫困,这到底是为什么?”

    然后文章分三个段落报道了滨海县乡镇企业发展的纪实,第一部分“潮涌渤海湾”,叙述了滨海县乡镇企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各种数据,有产值、有增速,估计是县乡企局统计报表里摘过来的;第二部分“领先一步的南陈村”,记叙了南陈村利民机修厂崛起的故事;第三部分“走向繁荣不是梦”,对滨海县乡镇企业发展作了结论性的评价,“每一次历史的选择,都将拓展一片新的天地,南陈村利民机械修理厂用短短半年时间快速崛起,两个月实现产值1800多万元,实现利税480多万元,能创造这样的奇迹,其原因也许正如该公司副总陈立东说的,他们是在振兴工业、产业报国。”

    终于,出名了,人怕那啥、猪怕壮。众人看到报纸,一阵子兴奋,还没有意识到,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事情。

    报纸发表的第二天,镇里就组织了学习考察团,由镇府高官董建国带队,蒋国才任副领队,镇里十几家乡镇企业负责人,各村的支书,还有几家小有规模的村办企业负责人为成员。陈树志迎难而上,带领董建国一行看站牌、进车间,又到食堂座谈,中午边吃边谈,白瓶四特酒干下去好几箱子。

    下周来了两波,都是滨海县某某镇的乡镇企业考察团,镇里还是董建国出面,带着考察团,基本还是这个套路,陈树志意气风发,终于享受到了众星捧月的感觉。

    转眼就是1994年,元旦刚过,地上已经铺了一层厚厚的雪,车间的锅炉开启了风机。然而就在这个冰天雪地的季节,陈树志又接到镇里电话,临近县的县府副高官带队的考察团要过来,滨海县府副高官和镇里领导们都要过来陪同。陈树志有点烦了,大雪滔天的,不叫人消停,赶忙告诉食堂,准备好酒好菜。

    快进腊月的时候,蓟市临近蓝市的宁县考察团又来了,陈树志叨咕,这是过年了没地方去,来这里蹭吃喝吗?

    这样的活动,一直搞到2月初,快小年的时候,陈树志做了统计,县里过来6波,外县的有县级领导带队,还有某镇高官带队大小13波,蓟市1波,连前带后一共20波,几乎是两天一波,有的时候一天两波,一共接待了5位县府副高官,镇级领导五六十号,村支书级别的估计有150来人,乡镇企业负责人60多个。

    这个时代,吃喝接待费用还不高,一桌大鱼大肉管够,荤素炒几个硬菜,摆上花生米、拍黄瓜,再放一锅丸子汤,就说得过去,俩来月招待费才花了不到两万。

    其实还有收获,起码有十来家企业,主动来这里订购配件和委托加工修理业务。产生的利润早就超过了接待费用。但是还是令人烦啊,车间里就反应,能不能少安排接待,你来我往,影响干活不说,也不安全啊。

    就连陈树志也烦了,总想拎着陈总经理一起应酬,陈总经理却不上他的当。

    陈爸干啥呢?这会儿,他盯上了镇里废弃的化肥厂。

    这处废弃的化肥厂,始建于六十年代初期,就叫孙集镇磷肥厂,生产了十几年,国外的化肥一进来,这个小化肥厂就关了。

    厂址还在,办公区已经破败不堪,老陈盯上的是那些废弃的设备,水塔、硫酸储罐、矿粉料仓、反应釜、过滤器,蒸馏塔、废水池,好多废钢废铁废金属,总计得有几百吨吧。扔在那里风吹雨淋日晒,都十好几年了,小物件早就被人拆走了,连办公房了,还在埋怨蒋国兴不够意思。

    陈立东听完后,开始沉思。一亩地8万多吗?现在这个时代是有点高,他穿越前才涨到20多万。

    那块地咋样呢?实话说化肥厂这位置很不错,北边是蓝滨路,东边是去往镇政府的乡道。附近几里地没有村庄,它的西边是镇里的红砖厂,两个厂子之间是一大片坑塘,当年建厂子和这些年烧红砖取土形成的。往南方向是一片300多亩的果园,承包给了10来个农户,载种的苹果树,品种和产量都一般。

    这一块土地,得有500多亩,正适合建他心心念念的炼钢厂。这块500多亩地的西边是条农用路,往南5里地就是南陈村,就是他的这个机械修理厂。如果把这条路修一下,他就多一条直达蓝滨公路的通道,再把这块地拿下来,两个厂子也算连上了,中间选个位置拿出10亩地建一座110kva变电站,那该多好!

    就这么定了!1994年,那是一个春天,陈立东在南陈村划了一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