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书包网 > 都市小说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最新章节列表 第737章 阵容离谱的毕业答辩
    第737章阵容离谱的毕业答辩

    常浩南的答辩会,并没有安排在京航大学内部。

    而是直接在火炬集团找了个会议室进行。

    因为过一会要进行的,远不止论文答辩这么一件事。

    在别人的地盘上给人家公司的总经理进行博士答辩,这事哪怕放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学位授予过程中,恐怕也是比较罕见的。

    不过跟常浩南本人的情况比起来,好像又没有那么稀罕了……

    “小常,好久不见。”

    已经以接近三级跳的速度升任代校长的唐林天在大楼门口叫住了常浩南:

    “过了今天之后,可就没机会再这么叫你咯。”

    “唐校长,我只是毕业了,以后还有的是机会见面嘛……”

    常浩南转过头,看到对方的身后还有另外三人。

    杜义山和刘振响自然在列。

    但站在最后的一位倒是个陌生面孔,应该是根据评审机制要求请过来的外校老师。

    至于当年常浩南本科答辩那时候当过评审专家的方振……

    考虑到他目前已经在火炬集团任职,算是前者的下属,那根据回避原则,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参与进来了。

    或许是看到了常浩南略显疑惑的目光,杜义山示意众人,给那个人让开了个地方,然后介绍道:

    “小常,这位是华夏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副院长,袁相垭教授。”

    听到这個名字,常浩南顿时明悟。

    虽然对于对方的面孔比较陌生,但袁相垭的名字,常浩南还是听过的。

    实际上,要想研究非线性规划算法理论,都基本不可能绕开他。

    1985年,25岁的袁相垭在攻读博士期间与他人共同证明了截断共轭梯度法的“1/2猜想”,算是整个80年代非线性规划算法理论重要的成果之一。

    此外,他还系统性地提出了一系列使用用信赖域方法和传统的线搜索方法的结合的新算法,用以解决解决非线性规划问题。

    甚至已经有人开始将这一系列成果称为“袁氏引理”。

    这个名词虽然还没有被广泛接受,但是以目前的势头来看,也就是迟早的事情。

    尽管一种非显学领域的引理在影响力和地位方面肯定比不上那些赫赫有名的定理,但毫无疑问地,能把自己的名字安到上面,肯定已经算是站了在应用数学领域的了:

    “外面风有些大,我们先进去聊……”

    实际上,常浩南这个答辩委员会的构成,意思就已经很明显了。

    所谓评审,主要就是考察攻读学位期间有没有做出跟“博士”的要求相匹配的研究成果。

    但这是对于普通人来讲的。

    常浩南读博期间的成果都已经摆在工厂里,或者是飞到天上了,根本不需要通过论文来体现。

    因此,这个答辩委员会,重点并不在于答辩本身,而是在于成员必须要有足够的影响力——

    不是什么人都有资格给常浩南授予学位的。

    要是来个寻常博导,在常浩南的评审意见书上签字的时候,那不得手抖?

    况且排面也不够。

    而现在这个阵容,杜义山和钱老两位双院院士、刘振响这个航空动力界的首位院士,京航校长、估计离院士已经不远的唐林天,以及华夏应用数学界数一数二的年轻学者,距离院士也就差点资历的袁相垭……

    基本上已经是华夏学术界能拉出来的最强天团了。

    ……

    半小时后,一身正装的常浩南走到了讲台后面。

    其他的工作人员都已经被排除在了这间会议室以外。

    因此,屋子里只有站着的常浩南、坐着的五位巨佬,以及一名瑟瑟发抖的答辩秘书。

    如果换个人的话,面对这种豪华阵容,恐怕连站都未必能站稳。

    不过常浩南毕竟是见得多了,虽然最开始面对钱老多少有点压力,但还是很快调整好了情绪。

    “感谢各位老师今天前来,听我报告攻读博士这两年里面,所取得的一部分成果。”

    “我的发言内容将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一种使用时空分离方法求解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全新算法,二是在这一算法基础上扩展生成的计算工具torultiphysiultiphysiultiphysics,到目前为止,我本人已经在涡扇10航空发动机项目、7.5万吨重型模锻压机项目,以及为十号工程改进无附面层隔道超音速进气道的过程中使用过这一工具……”

    “……”

    后面三分之二的篇幅,与其说是论文,倒不如说是成果汇报。

    就算是简要说明,也足足用掉了一个半小时的时间。

    中间还休息了一次。

    实际上,就连常浩南自己,也是在做这次汇总总结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重生以来的这几年,竟然已经做过了如此多的事情。

    别人就更不用提了。

    因此,当他说出“我的汇报完毕,请各位批评指正”这句话的时候,下面的六个人甚至没能在第一时间反应过来。

    直到他回到讲台,把ppt也翻到最后一页之后,掌声才齐刷刷地响了起来。

    这是常浩南听到过的、最稀稀拉拉的掌声,但却是分量最重的一次。

    台下,是华夏建国以来的老中青科研人员。

    而台上,则是正在……不对,应该说是已经冉冉升起的未来之星。

    薪火相承,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