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书包网 > 都市小说 > 大隋主沉浮 > 章节目录 第358章:成也亲王、败也亲王
    杨集北伐大湖区,先灭“叛徒”慕容卑、再破突厥十万精兵的捷报传到凉州,再从凉州传到关中大兴城,朝廷核实和确定这份捷报的真实性以后,立刻让文采斐然的官员加以美化和装饰,然后印刷无数份,张贴于大兴城各坊告示墙。

    随着文人、识字百姓的大力宣扬,不到一个时辰时间,杨集大捷的消息在大兴城造成了轰动,成了全民垫底的热点话题,各坊青楼酒肆,莫不在谈论此项大事。

    杨集本来就是大隋王朝的风云人物,关于他的话题很少中断过,自武举结束以后,他的名字稍微沉寂了一些,但是经此一役,又一次光彩夺目、光芒万丈。

    寻常百姓在谈论杨集这番战绩之时,对他歼灭“叛徒”慕容卑并没有什么太多观感。在他们看来,杨集和他老子一样,都是百战百胜的常胜将军,打赢慕容卑这种微不足道的小角度是理所当然之事。但是再一次歼灭突厥十万大军,就让人们不得不重视了。

    毕竟突厥自崛起以来,就年年南下劫掠,给北方百姓造成了惨重的灾难,所以一直是北周/北齐、隋朝的首敌,而“突厥”二字大隋民间的“含金量”,远远胜过高句丽、吐谷浑之和。如今,杨集再一次以少胜多、轻易的将突厥十万精锐歼灭,人们想不重视都难、想不热议都难。

    只不过除了官方、有特殊关系的人以外,普通老百姓对于此战的细节是不可能知道的,于是各种瞎想遐思层出不穷,结果越传越夸张:有人说杨集能掐会算,将突厥军的一切都算得精准无比;有人说杨集召来火神祝融,把突厥大军烧得一干二净,总之是各种版本都有。

    尽管越传越离谱,但百姓喜欢听、就有人喜欢说。

    当然事物都有两面,既然有人褒奖杨集,自然就有人拼命的贬低和抹黑他,一些所谓的名士为了显示存在,他们在集结聚会之时大声喧哗,对杨集的狠辣举动横加指责,说杨集杀戮太重,日后必然和他老子杨爽一样,遭到天谴。百姓们也不知他们是谁家放出来的狗,但是却对这种不在边境、不知胡患的混蛋恨之入骨。

    经过正方反方的宣扬、辩论,令杨集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内,就火遍了整个大兴城,再一次成为大兴城最靓的崽。

    但是紧跟而来的消息,却如一盆屎扣在了杨集的头上,屎盆之臭,足以令大兴城臭气熏天。

    就在捷报传到大兴城的第三日,杨集把俘虏沉入伊德尔湖的消息方才姗姗来迟。

    这个消息经过名士们的夸大其词,杨集只是把各部酋长亲信将领沉湖的“小事”,变成了杨集溺杀数十万大湖区无辜牧民。

    整个大兴城再一次爆了。

    大快人心者,有之;不明就里、横加指责者,也大有之。

    尤其是身为皇帝的杨广,每一天都收到大量弹劾杨集的奏疏。说杀俘不祥者有之,说杨集所作所为有损大隋国运……弹劾内容五花八门、数不胜数。

    实际上,杨广对于杨集的关注从来就不曾少过,听着市井上的那些荒谬言论,“这不是因为李渊,而是独孤氏、窦氏。”

    李渊的家族虽然没落了,可他是独孤氏的外甥、窦氏的女婿,身上有着两大家族、两大派系的利益共同点。故而独孤氏、窦氏之前支持他争盟主。盟主之位如今已经尘埃落定,那么他们元家的确应该摒弃前嫌,借机向独孤氏、窦氏释放善意。

    “阿耶、世叔!”门外传来了元敏的声音:“神通世叔到了。”

    “快快有请!”元寿、于象贤起身走向门口相迎,元寿亲自打开了门房,向李神通说道:“贤弟请进。”

    “贤弟请。”于象贤也微笑抱拳。

    “大将军、禽昌公先请!”李神通一一还礼,心中高兴得几乎炸开了。

    李渊给他的任务是努力和元家和解,而元寿现在虽然什么都没有说,可是他的笑容、语气、姿态,已经向李神通释放出了“摒弃前嫌、面向未来”的态度。

    有了这个态度,接下来已经无须刻意去说什么了。毕竟双方之前是暗斗,若是说什么和解之类的话,便是将以前的暗斗明朗化,反而使双方尴尬、难以相见。

    李神通完成了家主交给自己的首要任务,又岂能不高兴?不过未免丢了自家颜面、遭人鄙夷,还是努力维持着云淡风轻、彬彬有礼的模样,向两人展现出了李氏子弟良好的气度。坐下以后,故作不知的欠身问道:“大将军找我来,但不知我有什么可以效劳之处?”

    “我们打算联合整个关陇贵族之力来对付杨集。”元寿说话一点不委婉,很直白的说道:“请贤弟来,一是想问问李氏的态度,二是商量良策。”

    关陇李氏没落严重,在关陇贵族之中,早已沦为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导致李氏子弟在这些人面前处于弱势地位,既抬不起头、说话也不响亮。尽管房中三人是同辈,但年龄和权势、实力、名望上的差距,使元寿对李神通有着巨大的心理优势,直接就开门见山了。

    李神通在路上已经料到是这个,但是此时听到元寿挑明此事,心中仍然吃了一惊。好在他有所准备,便没有丝毫犹豫代表李渊表态:“我们李氏也是关陇贵族中的一员,既然‘整个关陇贵族’都参与此事,李氏自然责无旁贷。”

    元寿听出了他了潜下之意,就是说如果不是‘整个关陇贵族’,那么他们李氏也可以不参与,不过他他也没有计较李神通这点小心思,微笑道:“我想听听贤弟的意见,但不知贤弟有何良策?”

    李神通还不到三十岁,哪是元寿这种老狐狸的对手,仅只一席话,就被逼得心慌意乱,他苦笑道:“能否容我好生考虑?”

    于象贤为李神通斟了一杯茶,借机道:“也不是什么正式场,现在也不是决定策略的时候,贤弟有什么话只管直说,反正都是自家兄弟,说错了也不要紧。”

    李神通能够成为李渊的‘代言人’,自然不是什么愚蠢之辈,他明白两人要的不是“责无旁贷”之类的空话、大话,而是要他代表李氏拿出实实在在的东西。只要他现在说出对付杨集的办法,那么大家以后就是自己人,即便他现在说错了都不要紧。

    至于李氏与元家和解的诚意,则是在对付杨集这起事件中,李氏必须以元家为首,全程参与策划。

    现在元家的和解的条件已经开出来了,如果他李神通说不出什么“良策”,以后大家就没得谈了。更要命的是,他已经知道了元寿要对付杨集之事,若是李氏没有加入其中,日后便是关陇贵族的公敌,遭到大家的联手打击。

    弱小的李氏若是遭到大家的联手打击,必亡无疑!

    退无可退,李神通只好苦涩的说道:“大将军、禽昌公,我家家主告诫我们,让我们不要和杨集走近,说他持不可久。”

    元寿和于象贤相顾一眼,异口同声的说道:“愿闻其详!”

    李神通向他们说道:“家主说‘水满则溢,月满则亏’,人亦盛极而衰;杨集最后定然是‘成也亲王、败也亲王’。”

    李神通是李渊的传声筒,他在元寿和于象贤面前,比李渊更加没有地位,但是传声筒也有传声筒的好处,一是说话不用负太多的责任、二是容易脱身,所以他在元家没有逗留多久,便轻易的溜之乎也。

    客客气气的送走李神通,元寿便向于象贤问道:“贤弟,你觉得李神通如何?”

    “这对堂兄弟,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样。”于象贤淡淡的说道:“他们都喜欢怀揣明白装糊涂。”

    元寿笑问:“何以见得?”

    “简单啊!”于象贤说道:“既然李渊向李氏子弟说‘成也亲王、败也亲王’,那么他接下来自然会说如何成、如何败,可是李神通在这个问题上,却含糊其辞,这不是怀揣明白装糊涂又是什么?”

    “我也知道李渊是个无比油滑的人,可用而不可信。却不料李氏子弟也是如此。”话虽如此,元寿心中却对李渊的家族有些不以为然,若非他们元家在意独孤氏派系、窦氏派系,而李渊又恰好是两家利益默契点,他们都懒得理会李渊这个小杂鱼。

    “很正常!”于象贤倒是比较理解李渊和他的族人,很客观的笑着说道:“李氏如今能够拿得出手的人,也只有李渊这个管州刺史了,李氏子弟若是这样还没有夹着尾巴做人,早就被其他家族子弟收拾得无比凄惨了。”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