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书包网 > 修真小说 > 人生流浪 > 章节目录 164、光辉岁月
    黄世英渐渐心急火了!他猛地抬头望望夜空,更不知天多高、地多厚!只见天空黑暗一片,连一颗星星也没有。更无法从北斗七星的排列方位来辨别方向!那黑黑的面孔,怎不令人望而心愁?

    “是深夜了吧?”黄世英不禁心中暗道,“耶老太爷还一直在家中等待我的消息!而我现在西山庄还未去,刘振天也没见到,桃花林又出不了,这让我如何是好?……要是我带着指南针就好了!简直出了奇古了!方方正正的院中桃花林我会出不去?岂不白做了英名一世、糊涂一时的‘卷地风’黄世英?这要是传出江湖去岂不让人笑掉大牙!我今后还如何在江湖上立足?不行!我必须想尽一切办法突出这片重围!我岂能冤死在这等桃花林中?!”

    想到这,黄世英一咬牙,再次向前摸索行去。突然,他感觉脚下一滑,整个身子“扑通”一声倒落下去!

    此时,扑倒在地的黄世英赶忙睁眼一看,只见他面前堆积着四五,当即抽剑便瓦倒几个,冲出这伙人的围追堵截,很快便靠近了院落的高墙之下。

    再说这群被冲散的家丁还想前去捉拿,但是已经晚了!只见那不速之客一个纵身便翻墙而过,逃之夭夭!

    就在这时,猛然一位白衣飘然、手握寒剑的女子降落在这些家丁的面前,说道:“不要追他!只要不搔扰到后院,寨主就会恢复过来!你们要严守家园,不可再让人翻墙而过!”

    “是!”

    众家丁答应一声,白衣女子又飞身而去!

    且说“卷地风”黄世英一路小跑,很快便远离了这万年寨。但是,他并没有返回东道,而是径直去了西山庄!他想借此之机,去察看一下西山庄的动静。

    时辰不大,黄世英又来到了古西天院落的后边。他细细听了听,感觉四处无人,便纵身一跃,无声无息地落到了古府院内!

    黄世英刚走几步,突然,一个奔雷般的声音在黑暗中厉声狂笑道:“哈!哈!哈!我在此等你多时了!黄世英!你拿命来!”

    就在黄世英迅速拔剑的一刹那,只见一位手持方天画戟的武士正向他奔杀而来!

    试问这来者何人?实不相瞒,这家伙正是在前文里曾经出现过的古西天的三兄弟西门霸,人称“卧地无影”,也是在江湖武林界占有一席之地的武林高手,素有“吕布在世”的美称!还曾谣传这西门霸手中的方天画戟就是东汉末时吕布·吕奉先当年使用过的兵器!魏文侯姓姬名斯,战国初期魏国的建立者,新兴封建阶级的改革家。前445~前396年在位,共是在位五十年。他任用李悝为相,吴起、乐羊为将,西门豹为邺(今河南临潼西南)令。据说这西门豹就是西门霸的十八世祖宗。

    再说此时的黄世英看到迅猛杀过来的西门霸,不敢怠慢,急忙出剑招架!顿时,这两人便劈雷喝闪地杀作一团!

    然而,就在这时,黄世英发觉他周围里三层、外三层地已站满了古西天的家兵!他们个个手里都高举着火把,把整个后院照得通明达旦!

    人群之中,这一对武林高手,一个人称“卷地风”,一个声称“卧地无影”;一个孤胆探险情,一个一心护西门!直杀得飞天入地、尘土四溅,全然不知谁高谁低、谁是谁非。这正是:挥剑势猛荡人魂,如扎双翅起怪风;戟闪数数惊鬼怪,红脸披发势如熊!狼群但观不敢前,只为杀场霹雷洪!至此英雄变狗熊,“卧地无影”“卷地风”。

    话说耶老太爷在后院等了许久许久,仍然不见黄世英回来,他不由向南院踱去!

    “这已是夜半三更,难道说黄世英身遭不测?”耶老太爷边走边思索着,“不过,就凭黄世英的武功,行走在古、刘两府内,应该是绝对的没问题!更何况古西天和刘振天都已中了霹雳子,不省人事,还有谁能抵挡得了黄世英的一剑七星?他可是与我的金儿堪称半斤八两的武林高手,和金儿也是患难之交;这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武林尽知!多年来,金儿和他的五位结义兄弟,苦练武功,行侠江湖,早已是名扬天下。很自然地,他们被世人颂扬为‘蜀东六雄’!这当然也为我耶家架了势!再加上那跟随我三十八年的康总管,人称‘飞天虎’,一口‘闪电刀’也是闻名江湖,久已名列‘中原七侠’,更为我耶家支撑了门面!然而,就因如此,树大招风,想与我耶家作对的群贼日益增多!这怎么能叫我放心身后之事?我已是七十多岁的老者,不久于人世。不为后代子孙着想,不为他们打下一个富强的耶家庄园,不为他们扫除我眼前的根患,我怎么能对得起列祖列宗,怎么对得起东道镇的父老乡亲,又怎么甘心与世长辞呢?那只会让我死不瞑目!……世道人心之险恶难测,就象那古西天之流,到如今才抛露他的真正野心,丝毫不念我对他母子的不杀之恩!这也不知道是他母亲柳兰芝教唆的呢,还是他本人的私念?可这小子更不念我耶国文在东道镇的声名威望,竟敢来杀我想报杀父之仇!我真后悔三十年前放了生,以至酿成我耶家的致命大患!事到如今,我终于明白了:人哪!就是‘心慈手软留祸兆,不狠不毒不丈夫’!……我有责任扫除这一灾患,而且不止这一祸患!我要在有生之年里为东道镇乡亲们扶植一个安乐太平的田园!……这也许就叫做‘势大则应思危,居安则应思危’矣!”